本报记者 肖小月 潘高伟 通讯员 江国忠 曾川
76年前,文学大师沈从文在著作《长河》中这样描写到:“秋成熟一切。大河边触目所见,净是一年来阳光雨露之力,影响到万汇百物时用各种式样形成的象征。到处是鲜艳与饱满……”文中提到的大河即是麻阳县锦江河。郭公坪中学就坐落在锦江河畔、海拔451米的青山之巅。这所有着42年办学历史的边远山区学校,在2010年的秋天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两栋现代风格的大楼拔地而起;崭新的草皮运动场给孩子带来无尽快乐;校园绿化带郁郁葱葱引来小鸟歌唱……师生们说,这就是他们心中最美丽的学校。再过20多天,他们就可以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
36岁的副校长刘绍兴说——
最幸福:感觉如梦
刘绍兴是郭公坪中学变迁最有力的见证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此读了3年初中,1997年从怀化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教书至今。他依然记得当年的情景:没有楼房和运动场,校园里全部是土质地面,教室、宿舍及食堂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平房。所有的窗户连一块完整的玻璃都没有,临时用木板或者塑料布遮风挡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真实写照。用木板搭起的大通铺住着20多人,冬天山顶尤其寒冷,为了取暖,学生们睡觉时靠得很紧,只要一个人得了皮肤病或生了虱子,全部都会传染上。
这个朴实的汉子说,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启动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是县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向农村教育洼地倾斜的成果。今年全县投入合格学校建设资金750万,其中有280万用于他们学校。现在,运动场已经竣工使用;学校大门和保坎工程本月中旬完工;两栋新大楼进入室内装修阶段,月底投入使用;校园绿化带也在收尾阶段。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是他们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这一代山区孩子身上得以实现,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25岁的老师杨尧说——
最高兴:告别水荒
语文兼音乐老师杨尧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深圳的一家贵族学校工作过。去年初,她放弃丰厚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在郭公坪中学做一名特岗老师。她认为,在外面虽然待遇不错,但没有家的感觉。回来一年多的杨老师,并不认同自己由繁华闹市回到山区会有落差:作为农村孩子,回到家乡,每天和山区孩子生活在一起,找到那份久违的纯朴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回来后,杨老师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每天要自己提水做饭、洗澡,这对身体羸弱的她是个难题。水井离杨老师宿舍有200米左右,别人提一桶,她只能提半桶,中途还要歇几次。学校男老师看到后,每次都主动帮忙。她戏称,学校所有的男老师都帮她提过水,包括校长。别人帮忙多了,她反倒不好意思。吃饭还好解决,可以去外面吃。夏天洗澡就成了大问题,正值爱美年龄的她,很是无奈。
今年,学校在合格学校建设中,秋季开学前就解决了全校的饮水和用水问题,教学楼和宿舍楼全部引水入户,杨老师再也不会为用水发愁,师生们也终于告别了42年的水荒,用上了洁净的山泉水。
13岁的学生舒策说——
最开心:吃热菜住新房
眼前的新校园,让八年级(1)班学生舒策最开心的是:以后可以有热菜吃,再也不要用住教室里了。
在舒策的记忆力里,学校食堂只是卖米饭不卖菜。近400名师生都是在这个两间平房的食堂前排队买饭,然后自己解决吃菜问题。他和同学多是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家长们偶尔会利用到乡里赶集的机会,顺便给他们带些家常菜改善一下。年轻老师大多在宿舍炒好几天的菜,到了夏天也只能像学生一样吃咸菜。至今学校师生每天还只吃两餐——早晚两顿米饭。刘绍兴说,早上吃米饭中午就不会饿,农村人好养活,这是他们多年养成的习惯。在怀化学院读书时,他很不习惯每天吃三餐,直到一年后才慢慢适应。
现在,当年的食堂仍然还在使用,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岁月的斑驳清晰可见。本月底新大楼投入使用后,旧食堂将被拆除,完成它近半个世纪的使命。新食堂也将会有热饭菜供应给师生。
什么时候搬进新宿舍啊?在教室里已经住了一年多的男生们,有点耐不住了,纷纷找到老师打探消息。原来,由于要建新的宿舍大楼,一年前学校就把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学生宿舍拆掉了,从安全因素考虑,把女生安排在教师宿舍,男生则临时在教室里过渡。孩子们的被子上课时堆在教室后面,夏天铺上凉席就地而眠,冬天把课桌拼起来当床用。白天上课是教室,晚上睡觉成宿舍。学生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求学。当得知不久就会启用的新宿舍是12个人一间,还装了电风扇后,舒策调皮地说:“那不是比家里还舒服,假期我就不用回家了,把我爸妈也接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