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冬媛
日前,桂东县教育基金会又收到一批署名或不留姓名的捐款及信件,来信人表示自己是曾经接受过基金会助学金的学生,在自己有能力时不忘回报家乡父老曾经给予的关怀……
研究生的助学情结
“我是在2004年曾经接受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在社会各界关爱之下,我已成为硕士研究生了。在大学及读研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攒下一点钱,捐给家乡桂东贫困学生买教辅资料……”近日,桂东县教育局、桂东县教育基金会共同接到了一封来自甘肃兰州交通大学的信件,随之邮寄过来的还有两张累计3000元的汇款单。汇款和写信的主人叫黄大维——兰州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2008级桂东籍在读硕士研究生。
桂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黄大维出生于该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两岁丧父,祖父祖母年近百岁,体弱多病。维持家庭生活基本开销及他的学费来源仅靠两位小学都没毕业的哥哥在矿山里打工的血汗钱,黄大维就读小学、中学时代多次面临辍学的威胁。在求学最艰难期间,黄大维获得了县教育局、县教育基金会多次提供的1500元助学金,更得到了学校老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学习上的勉励支持。特殊的经历、社会的温暖,让黄大维学会了自立自强和感恩图报;家庭的贫困、知识的匮乏,更加坚定了黄大维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信心。
2004年,黄大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8年,大学毕业的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岩土工程专业,成为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想到我一路走过来的日子,我真的很害怕再过一遍,我至少还是大学生、研究生了,但在我们县又有多少贫困学生在重复着我以前那样或许更艰苦的生活呢?我是大山的孩子,做人不能忘本,家乡父老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愿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做好山区爱心传递的工作。”信中,黄大维真情流露。3000元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并非小数目,更何况是家境贫寒的黄大维。为了节省车费,黄大维在外求学的6年中只回家3次;作为不太适应北方寒冷天气的南方人,他舍不得买好一点的保暖过冬衣服,就连他现在学习必需的电脑也是向导师借的。在清贫的校园生活中,他勤工俭学、节衣缩食攒下的3000元都慷慨地回捐给家乡贫困学生购买图书。
莘莘学子的爱心接力
在县教育基金会的记录里,出现了不少像黄大维那样知恩图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人士。2009年,县教育基金会曾收到过一笔署名为“黄常健”的1000元的捐款,黄常健来信中说自己在中学时代曾经接受过基金会助学金的帮助,喝水不忘挖井人,他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1000元全部回捐给家乡。此外,县教育基金会也不时收到不留姓名的捐款,累计达5000元。这些满载爱心的捐款将改变许多山区贫困学生的命运,这些浸满爱心的故事将激励每一位学子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将来有能力时像黄大维、黄常健以及更多的不留名的好心人那样回报家乡、传递爱心。
因为阳光,万物蓬勃生长;因为爱心,命运改变方向。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捐助和支持下,县教育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已发展到433万元,其中今年接受社会各界捐款48.7万元。桂东县教育局、桂东县教育基金会历年来致力发展教育慈善事业,资助贫困学生、慰问贫困教职工1761次,资助金额达135.6万元,激励了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调动了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该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在大山深处,数位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憨厚朴实的农家孩子,用爱心唤醒爱心,用微笑传递微笑,用希望延续希望,让温暖的阳光普照在桂东这片红色热土上,让温情的气息弥漫在桂东大山的上空。期盼有更多的“黄大维”、“黄常健”加入爱心传递的行列,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边远山区学校,关爱大山深处的孩子,用爱心捐助贫困学子,用诚心铸造明日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