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箴言中学 张令丹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不庸讳言,现状是不乐观的:有的学生即席讲话,面红耳赤,词不达意;有的学生作记录,竟会听不懂一般的词语;有的学生复述所听所读的内容,会不得要领;有的学生写文章更是狼狈,不懂格式,语不得体。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我们教与学的封闭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学等巨著,汗牛充栋。然而,我们的学生又读过几本原著呢?我们的教师又向学生介绍了多少呢?
所谓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呢?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也不受知识类型限制的语文学习环境。广义地说,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划归于语文范畴。因为任何知识都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并且涉及到语言的组合规律和逻辑规律。这不是语文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语文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我们怎样在大环境中学习语文呢?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诗,就十分精练的概括了大环境中学语文的方法和途径,即留心一切事物,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要在大环境中听,广播要听,闲谈也要听;豪言壮语要听,娱乐笑话也要听;宏论雅言要听,村野俚语也要听;高山流水要听,小溪叮咚也要听。客人聚会的餐桌上,公共汽车上,菜市场里,超市里,都是听知识的好环境。我们还要在大环境中看,那门边的对联,墙头的标语、广告是我们留心的对象。更主要的,还要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妙处,从而获得新知。总之,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就是跟社会的所有人学,跟所有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学,跟中国学,跟外国学,跟现代学,跟古代学。可以泛泛地学,也可以细致地学;可以宏观地学,也可以微观地学。
所谓走向开放,就是指横向辐射和纵深发展。先谈谈横向辐射。我们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科的学习和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叫做横向辐射。像数理化学科都是很好的说明文,我们在理解这些学科的定理、公式的同时,还要揣摩其所在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顺序,分总开合的规律。比如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这段导体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我们学到这条定律时,可以这样分析:这条定律的主语部分“电流强度”用定语“导体中”限定了它的所属范围。第一个谓语部分,用介词结构“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作状语,说明和“电流强度”作比较的对象,而这个对象“电压”,又用定语“导体的两端”规定了其所在的位置和范围。第二个谓语部分的结构和第一个谓语相同。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如数学中“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这样精确的定理,如果去掉了“圆周角”的两个定语,就成了假命题,只有保留这两个定语才成为真命题。如果我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结合语文知识来学习,那么我们的思维会更严密,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会更灵活。开放式的横向辐射的语文学习的作用可谓大矣。
接下来谈谈走向开放的另外一层含义,即向纵深发展。在语文学习中,对某些内容作深入的发掘,拓展知识面,这就是纵深发展。比如我们学《故都的秋》,中间提到了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我们就应有这样的兴趣:《秋声》与《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如果教师未提及,同学们要去图书阅览室查一下。
又如,当我们背完苏轼的“大江东去”以后,是否又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又比如,当我们读完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时,是否又想起了她另一首词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如果我们在每接受一个知识信息的同时,又回顾以往的知识信息,或则开拓更新的知识领域,寻找更新的知识信息,那么就达到了向纵深发展的目的了。这样一来,有的人可能会问,语文这样学岂不是太散了吗?这不能叫做散,这完全没有超出大语文这个圈子,我们还是在大语文的海洋中遨游。如果一定要说是散的,那我们可以这样说,越散越好,越杂越好。因为散得越开,知识的覆盖面越大,知识的信息量越多,脑海可供选择得越多,自然,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在大环境中开放地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