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县警予学校 周怡
当“生态”这个时代的强音融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分明感到,这是强有力的合拍,也是更高远的境界。“生态”的课堂理应高扬儿童精神,契合孩子天性,营建一个快乐的、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生动地绽放生命的精彩。于是,在“生态”课堂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个性抹亮生态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的是冰心在颐和园边遇到一群春游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祖国春天蓬勃生机的一件小事。在我的教学进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们还能从文中哪里找到春天的影子?
生1:春天里万物都在长,书上第八小节说“花儿和儿童一样”,说明花儿长儿童也长,所以儿童也是春天的影子
生2:虽然春天万物都在长,可是儿童不是物,虽然身体在长高长大,也不能说儿童是春天呀?
师:瞧,你们争得多有意义,多有水平呀。我真幸福,每天都生活在你们当中,每天都生活在春天里!
由此可见,生态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
浓妆淡抹总相宜——细节展示生态
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节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
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尽管不起眼,但它都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来看看洪丽玲老师执教《桥》的一个片段:
师:课文中的第三种表达方式,自己发现吧。
生:“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那我们的感觉呢?
[屏幕上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洪水的可怕。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
生(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指导):提个建议,在“逼近”这个词前面稍作停顿,大家一起读。
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此刻危险吗?你担心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老师特别欣赏她读“爬”这个词的感觉,轻声重读,把对老汉的担忧读出来了。你能再读一遍吗?
至此,学生不能再说什么,也不想再说什么,唯有用朗读才能表达内心彭湃的激情。这样地教,词语理解扎实了,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也淋漓尽致了。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蕴涵着生态课堂的大量信息,都是学生、教师生命发展的节点。细节展示生态,我们可以听到开花的声音;细节构成人生,我们可以观赏缤纷的色彩。细梳这一缕缕的细节,我们才充分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和谐与美丽。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实演绎生态
“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回归真实,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这样的课堂应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这样的课堂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的一道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个片段:
师: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学生一愣,继而思考讨论起来。片刻后,小手举起)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没有多媒体过多地故弄玄虚,没有教师过多的娇柔做作,没有课前反复排练的精细表演,一切源于自然,一切流于真实。失去人工雕琢的课堂也许不会丝丝入扣,也许不能尽善尽美,但那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气息不正是生态课堂独有的气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