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师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人物

第A3版
信息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勿把海归跳楼的个例普遍化
陶短房

旅加学者 陶短房

9月17日凌晨2点,从美国芝加哥市“海归”的青年才俊、今年6月才作为“1311”人才引进计划被浙大引进的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年仅32岁。

一位前途无量、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就这样匆匆辞世,本已令人惋惜。他所留下的遗书中感叹“当初的决定下得草率”、“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以及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等等,更令人怵目惊心。

怵目惊心之余,一些人开始抨击国内的人才环境、学术氛围。认为涂序新的死,是“社会杀人”;另一些人则认为,“海归”水土不服,心理素质低下,适应能力差,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干。大张旗鼓地引进他们,既无补于国内机构、单位,也白白耽误了这些人自身的发展。事情果真是如此么?

诚如某些人指出的,国内的人才环境、学术氛围,的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些问题对“海归”存在,对其他人才同样存在。基于“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定式,“海归”们碰到的麻烦,通常要比国内同行少得多。别的不说,“1311”给予“海归”的特殊政策倾斜,国内同等人才就只有眼热的分。可见,将涂博士的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不公,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以涂博士的不幸广而化之,推出“海归都不行”的结论,进而主张对他们关上大门,就更缺乏依据了。许多报道都指出,虽然少数“海归”存在水土不服、适应能力差的毛病,但绝大多数“海归”回国后却适应得很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任大学校长中,“海归”占了80%以上。即使在工作、生活条件和开放度大不如今天的过去,不少“海归”也同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功立业。我国航空、航天、光学、高能物理等高科技领域的骨干专家,许多都有“海归”经历。笔者是学外语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创办至今,差不多每一位师长都可算“海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交出了令人赞叹的工作、学术答卷,也留下了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如何能以孤证、孤例,就将“海归”从整体上一棍子打倒呢?

从目前媒体的披露看,涂博士在短短几个月的归国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如职称评定争议,以及其他工作、生活琐事等等。这些不快和疙瘩,每个人都可能碰上,即使在其他国家也未必就碰不上。在美国,许多科研工作者需要看心理医生,也正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

生命最可贵。只要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涂博士选择了一条令人痛惜的不归路,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他本人心理健康状态欠佳,才是问题的关键。人们可以、也应该为一位“海归”青年才俊的去世而惋惜和悲痛,也应该深刻反思学术界和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但不应将特殊的问题,当作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人物
   第A3版:信息
   第A4版:连线
   第A5版:校园
   第A6版:专版
   第A7版:科技
   第A8版:书画
   第B1版:教师
   第B2版:班级
   第B3版:师说
   第B4版:家教
   第B5版:采风
   第B6版:考试
   第B7版:讲坛
   第B8版:论坛
   第C1版:英语
   第C2版: 理论
   第C3版:英语
   第C4版:教学
保送博士为何心能仅及幼儿
勿把海归跳楼的个例普遍化
北大“保研门”背后是否闪动权利魅影
孩子为何怕学校“开运动会”
取消论文硬指标直指高等教育“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