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2版

第03版
3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朝文艺兵上火线、做护士
“我们在坑道里演,子弹在头上飞!”

  中山路社区邀请沈军(二排左三)为青少年讲述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

  金鹰报·新湖南社区频道记者李祯媛 实习生 莫子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的时候,今年87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文工团战士沈军总会紧握双拳、打着铿锵有力的节拍,目光坚定地凝视远方。1951年,年仅16岁的她随部队人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沈军和文工团的战友们与志愿军战士们并肩作战,用歌声和舞蹈鼓舞志愿军士气,提振必胜信心。71年过去了,战争中的—幕幕英勇场景,—个个英雄故事,沈军依旧清晰如昨。

  在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出了“文艺工作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的号召,将文化工作的重心移至前线战场。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工作队既是宣传队,还是服务队,也是战斗队。

  “我本名叫沈和曼,我要当军队的女儿,所以参军后改名叫沈军。”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中山路社区的沈军家中,她正翻看着—本纪念册,里面有她刚参军时的老照片。那时的她,身着军装,眼神清澈,笑容灿烂。

  沈军回忆,当年她们小小年纪,—进人朝鲜便是行军几十天。为了防止敌机轰炸,白天不敢行动,只能等到夜晚,摸黑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前行,行军路异常艰苦,累了就背着比自己还沉的大包袱靠着树边休息。

  “这个大包袱还救了我一命呢!有一次我身体不适,首长安排我坐马车,后来马因敌人扫射受惊,翻车到河里,我不会游泳,在快沉入河底的时候战友们看到了我的背包浮在水面,一把便把我拉起来。”沈军记忆犹新。

  1951年5月,沈军到了前线之后,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演出,几乎一直在与坑道打交道。“子弹就在头上嗖嗖地飞!”沈军说,“去往我军各据点都是通过在山上挖出来的交通壕,必须有一个专门带路的连队通讯员,看他跑我们就跑,看他趴下隐蔽我们就跟着隐蔽。我第一次去前线就‘挂花’了,帽子、棉裤上都有子弹洞,好在命大!”

  由于坑道过于狭小,不便于集中开展文娱活动,第47军文工团就分散成若干小组,3人一组,深入坑道内进行慰问演出。“我们小组的组长后来成为我的丈夫,我和他一起并肩作战,舞台就是我们的战场,乐器就是我们的枪杆。”作为一名文艺兵,沈军自豪而坚定地说。他们把自己的才艺献给前线的战士,带去温暖,抚平伤痛,是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采访时,沈军告诉记者,当年由于部队医护资源不充足,在经过重大战役后,文工团的战士们会临时分配到卫生院做护理工作,协助开展伤员的救治和护理工作。

  沈军记得,她分配到了照顾一位失去双腿的18岁小战士。喂饭、读报、唱歌、换药,没有消毒水也没有药,只有棉签蘸着淡盐水擦拭伤口,但他没有叫过一声疼。在照顾三天三夜后,小战士借沈军的笔记本写了一行字:“小妹妹,你是一个好同志!”当沈军洗晒完血染的纱布,为小战士打好中午的面条,叫小哥哥吃饭时,这位小哥哥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以为他还可以有机会回到祖国接受治疗,但他却永远长眠在了鸭绿江的这头,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回忆起当年那一幕,沈军哽咽了。

  “‘八一’建军节是军人最隆重的日子,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1954年8月1日,我和爱人在朝鲜的西海岸平安南道部队驻地结为夫妻。”沈军说,她和爱人这一生普普通通,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她只是和战友们用满腔的热血,把最美丽的青春奉献给了猎猎军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