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2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中国北斗立传
——记长沙市科大佳园军休站军休干部、军旅作家龚盛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沙兆华 通讯员 张晓熠

  2021年,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一问世,就颇受追捧。2022年,该书先后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一件作品连摘两个重量级奖项,实属少见。

  “《中国北斗》是第一部讲述中华儿女独立自主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报告文学。”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语道出了该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首次以纪实性文学展现北斗的“登天之旅”,如今,这部洋洋洒洒26万字的作品,也如同北斗一样,成为纪实性军事文学领域的“坐标”。

  为何写,如何写成?1月29日,在长沙市科大佳园军休站,记者采访到《中国北斗》的作者,今年65岁的龚盛辉,一位荣誉等身、光环熠熠的军旅作家。

  龚盛辉出生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下甘棠村,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赴广西边境作战,经历了炮火洗礼。在西安政治学院深造后,1989年从野战部队调入国防科技大学,从事校报新闻采写工作,目睹着中国“天河”超算问鼎“世界速度”,他以丰满的笔触、宏大的视野,书写着这一军事科技园地的传记,获奖无数。

  “写《中国北斗》是当年脱口而出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当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自己碰到了最艰难的挑战。”得知北斗工程参建单位数百家,参建人员十余万,已历时20多年。到了快退休年纪的龚盛辉感到困难重重,但当兵的人,从不知退却。

  “首先我要像了解‘天河’那样了解‘北斗’!”打定主意后,龚盛辉成了“北斗迷”。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创作素材,龚盛辉数十次外出采访,先后到十几家研制单位,访谈了近50位专家。研发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一道道险阻,龚盛辉通过一次次人物采访,了解通透。

  “四赴西昌,与数位北斗‘灵魂’人物面对面,为创作带来了最鲜活、最宝贵的素材。”说起一次次千里奔赴,龚盛辉至今难忘。

  2017年,龚盛辉采访北斗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那是他第一次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直击北斗卫星发射震撼的场面:大地震动、火光冲天,运载火箭的尾焰如孔雀开屏般绚丽……他内心的创作热情瞬间被点燃。

  第二次,龚盛辉采访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就在发射场组织卫星发射前,龚盛辉与杨长风漫谈了一个小时,也就是在这宝贵的一小时里,听到了杨长风对中国北斗“组织千军万马、克服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的描述。杨长风以五个“千万”,道出北斗人万千辛苦、肩上万千重任,成为龚盛辉书中最浓墨重彩的呈现。

  随后,龚盛辉采访了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三号总指挥和两位总设计师,加深了对北斗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

  近两年的艰苦采访,积累了1000多万字素材后,他开始构思写作,以“一明一暗”两条线,展现了扬眉吐气的科技壮举,以“自主创新”为精神内核,刻画了北斗人筚路蓝缕的求索风采。

  《中国北斗》付梓后,好评如潮,读者认为写出了中国骄傲、中国气派。龚盛辉也如释重负,感觉无愧于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

  “退休不只有回忆。”如今,龚盛辉笔耕不辍,准备以三个长篇小说来致敬崛起的中国、献给同时代的奋斗者、报答养育自己的家乡,继续用蘸满赤诚的笔墨为伟大时代放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