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心向未来 逐光前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1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着幸福,一路奔跑
——湖南二十年接力写好“民生答卷”的温暖故事

    诗情画意的山水洲城长沙。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新落成的沙洲芙蓉学校(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迎来报到的新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凤凰县禾库镇盘干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看着自家水龙头喷涌而出的自来水,村民石妹旺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唐金生 摄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喜笑颜开去上班。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车辆行驶在通道侗族自治县X182县道万佛山镇山溪村段。李尚引 摄

    岳阳市岳阳楼区金湖小区整体改造完工后焕然一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汉寿县木子树村扶贫车间,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夏斌 摄

  编者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朴素,也很宏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幸福,是三餐四季,人间烟火;是忙碌一生,白首安然;是有事干,有人爱,有期待……

  今年是省政府坚持每年向人民承诺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20周年。20年来,我省接力推进为民办实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三湘大地,一笔笔温暖的着墨,绘就幸福的底色;一个个微小愿望的达成,让幸福伸手可及。

  2024年省两会前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奔赴各地,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向着幸福奔跑”的足音。

  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满足!

  讲述人:刘振东 长沙市芙蓉区东岸街道东屯村居民,23岁

  大学毕业一年多后,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工资足够开销,有“五险一金”,我很满足。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心,很暖心!

  我从小被检查出听力障碍,一边进行专业的语言康复,一边正常上学。现在我个头1.73米,佩戴上助听器,交流正常,虽然会反应慢一点,但不妨碍别人叫我“帅小伙”。

  2021年,我从湖南水利水电职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毕业前夕,学校给我推荐了好几份工作,但考虑到工作地在外省,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面,所以没有去。

  我回到老家长沙,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没想到,村里的就业专干欧阳浩璋大哥主动上门,说要帮我找工作。打那以后,一有职业培训、招聘的信息,欧阳大哥就会推荐给我。

  找到人岗相适的工作并不容易。我先后试过叉车、烘焙、直播带货等职业技能培训,总感觉不是很适合,我还去了食品公司、快递公司、物流公司等好多企业面试,但因为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我和那些岗位也没“对上眼”。

  一年多时间,我从充满希望到越来越失望、泄气。好在欧阳大哥不离不弃,一直给我打气,也一直帮我推荐岗位。去年5月,我在他的推荐下去了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在长沙市人才市场,湖南新汇制药的人事专员主动给我介绍打包、搬运等几个岗位,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应聘,结果顺利入职了!

  一开始收入不是很高,但公司包吃住,环境也蛮好,跟着工友们一起工作,说说笑笑,很开心,我感觉自己也开朗很多。今后,我要跟老员工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在岗位上成长成才。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贺威 整理)

  伯渠小道不断“刷新”,幸福不断升级

  讲述人:怀丽娟 常德临澧县修梅镇赵家巷村产业带头人,48岁

  我们村有一条乡间小路,名叫伯渠小道。20世纪初,林伯渠、丁玲先后沿着小道,走出临澧,投身革命,因此得名。这些年,伯渠小道不断“刷新”,我们的生活也跟着不断提质,幸福不断升级。

  以前,伯渠小道是蜿蜒曲折、杂草丛生的砂石路。2003年,我父亲怀新民建成赵家巷村第一个葡萄园。我跟着父亲种植葡萄,记忆中,这条路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那时的伯渠小道只有5米宽,坑坑洼洼。我们种植需要大量塑料薄膜和肥料,一辆挂车装30吨肥料,走县道过来只能开到镇政府,进不了村。我们只得把肥料分装到小货车上,一次性装2吨,得来回跑15趟,耗时、耗力还耗钱,车费、油费,还有增加的人工搬运费,得多花1000来块钱。路不好走,水果商也不愿意进村来收购。

  2006年,伯渠小道迎来首次提质改造,我和父亲都激动不已。路面拓宽到6米,全程混凝土硬化,装货的挂车终于能开进村了!

  让人高兴的是,2015年,政府又对伯渠小道进行“白改黑”提质改造,水泥路变成沥青路,路基拓宽到8米。路宽了,17米长的冷链车进村也毫无压力。来自福建、江西、广东,甚至远至东北的经销商找上门来收葡萄,供不应求。

  路通了,产业也带活了。如今的伯渠小道,从安慈高速、G207国道连通林伯渠故居、丁玲故居,红色旅游、休闲农业逐步发展起来。

  现在,我带动全村人一起种植了1500多亩阳光玫瑰,每亩年产量达3500公斤,年均总产值6000多万元,为周边50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可心 整理)

  看到我在养老院过得好,女儿蛮放心

  讲述人:杨银秀 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龙山村村民,78岁

  腊月初七一大早,外边落雨,推开窗户还有点冷。养老院的护理员来到房间里,喊我要注意保暖。

  我现在住在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每个房间都有电视机、衣柜、洗衣机,护理员也很关心我们。

  之前,我在笔架山乡敬老院住了两三年,那里虽然也有人照顾,但楼房是老的政府办公楼改的,开业20多年了,房子破破烂烂,床铺也小,连墙皮都是黄的。

  去年,笔架山的敬老院撤掉后,我们搬到条件更好的泉交河来。

  到了泉交河,我一看,心里乐开花了。这里,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房间更大,家具也很新,几个腿脚不蛮好的老人还有专门的护理床位,比以前在笔架山那边好太多了。伙食也好,一顿有四菜一汤。像我这样子的家庭困难老人,在这里住一分钱都不要。

  这里的护理员很细心,经常来问问我们有什么需要,每次看到他们我就很踏实。

  去年9月,我过77岁生日,养老院还专门给我准备了个生日蛋糕,我觉得很“熨帖”。

  后来,我听说养老院还有“亲情陪护间”,家人来看我们的时候,可以免费住段时间。年底的时候,我女儿就来和我一起住了3天,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方便得很。

  看到我在这里生活得好,女儿蛮放心,给养老院送了一面锦旗,上边写着“倾情奉爱胜亲人”,感谢养老院为老年人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宸 通讯员 申令波 晏志威 整理)

  村医帮我送药上门,太方便了!

  讲述人:何玉姣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新桥村村民,81岁

  我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在广东打工,女儿嫁到了隔壁桃川镇上。人老了嘛,总有点毛病。这几年我总感觉头晕、心跳得快,村里的王盼盼医生建议我去大医院做一个全身检查。

  女儿回家后带我到县人民医院体检。医生检查出我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一共给我开了5种药,让我每天按时吃药。医生说,我本来只是有些小毛病,硬是拖久了才把身子拖垮的,还嘱咐我,这是慢性病,一定要坚持长期吃药调理。

  每个月去开药是个麻烦事。我们村距离县城有40公里,我一个老人家去一趟太难了。每次要等女儿回来,带我先坐摩托车到省道旁搭城乡交通车,到了县城再换公交车。早上去,晚上回,去一次就要折腾一整天。再加上山路绕来绕去,车子颠得不行。儿女也有儿女的事,我也不想太麻烦他们,心想吃完手里的药,就不吃了,熬得过去就熬,熬不过去就是命。

  没想到,去年3月,村里的王医生告诉我,以后可以送药上门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王医生说,我们县搞了个政策,县人民医院可以将药直接配送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配送到村卫生室,她再帮我送到家。

  现在,每次药快吃完的时候,我就打电话告诉王医生,早上告诉她,当天晚上她就能把药送到我手里,而且还可以享受门诊慢性病医保报销。原先要自费400多元的药,现在只要出100多元了。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儿女们时,他们都说:“这是实打实的好政策,解决了大问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周维善 伍一帆 整理)

  水来了,村民腰包鼓了,村庄美了

  讲述人:陈剑 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党总支书记,54岁

  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地里刨食,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记忆中,鹊山村有水,但蓄不住水,农田灌溉全靠“过路水”,因此,分水、争水是每个夏天的“必修课”。村里老一辈常常告诉我们:庄稼一枝花,全靠水“当家”。

  鹊山村也有地,但因为灌溉不便的原因,种地非常苦,产量也不高,很多人选择离开村子外出“淘金”。30岁那年,我也离开了鹊山村,并成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虽然当了“老板”,但每次回村,我都要到地里转转。我发现,村里抛荒的农田越来越多。村民告诉我,因为缺少农田水利设施,很多地没法种了,更多的人出去了。

  这些年,政府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我看到了希望,不顾家人反对,放弃经营了10多年的公司,从城市回到鹊山村,下决心从“水”入手,改变村里“无人种地”的状况。

  村民见我决心很大,便推选我为村党总支书记。带着乡亲们的信任,我抓住政府推进民生实事的契机,多次筹措资金带领村民大兴水利,对村里的水系进行疏通,开展水渠、山塘建设。

  慢慢地,鹊山村蓄的水越来越多。如今,村里40多口山塘均进行了生态治理和清淤,增加蓄水10多万方,水渠连接到田间地头,村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有了水的滋润,原来荒废的农田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全村水稻种植面积10年时间增加了1800多亩。村民还将农田从原来种植单季稻改为种双季稻。同样的土地,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这样的变化,是鹊山村人以前不敢想的。

  鹊山村在水的滋润下越发灵动,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办起来了,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村庄越来越美,鹊山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精品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梁珏 整理)

  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更有信心和底气

  讲述人:董娇 石门县蒙泉镇磐石完全小学教师,29岁

  我是甘肃省文县人,2017年从湖南省湘南学院毕业后,响应号召考取了石门县特岗教师,2018年入职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完小。

  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我满怀激情,坐上了去往学校的班车。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学校,可眼前的一切让我傻了眼——

  宿舍是教室改造的,床是麻绳编成的棚子床,书桌掉了漆,房间没有厕所和浴室,上厕所需要到百米之外的公厕,洗澡得自己烧热水倒在大盆里……

  站在空荡的宿舍,无助又无奈,当时,我满脑子只有三个字:想回家。校长赶紧宽慰我说,这两年常德正在试点建设乡镇保障性租赁住房,石门县已经率先启动,相信过不了多久,乡村教师的居住条件就会有大的改善。

  我半信半疑地留下了。一年之后,崭新的宿舍楼建起来了,我成为第一批租户。搬家那天,看到崭新的床、办公桌椅,单独的卫生间、热水器,激动得不得了。为了庆祝我们搬进新宿舍,当天晚上,几个同事一起在新家煮了火锅,晚上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给爸妈打了视频电话,请他们“云参观”我的新家,别提有多幸福了!

  2022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派到石门县蒙泉镇磐石完小。这里教师多、宿舍少,为了满足新调来的老师居住需求,学校在附近租下了民房,离学校有一段距离,上下班不太方便。

  不过,这时的我不像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么慌了,因为我知道,乡村教师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正在全县大力推进,校外租房是暂时的。

  果然,仅仅过了一个学期,我再次搬到了新建成的教师保租房,新房像个小公寓一样,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卫生间里还有浴霸、热水器,冬天洗澡也不怕冷。

  现在,我已经结婚了,定居常德,有了自己的小家。不过,教师保租房仍然是我工作日的温馨小窝,是我第二个“家”,让我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更有信心和底气。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奕楠 通讯员 苗润青 整理)

  自来水管接到家,日子越来越甘甜

  讲述人:李慎雨 武冈市荆竹铺镇桐木村村民,49岁

  在人们的印象中,湖南不缺水。但我们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季节性缺水,枯水期用水尤为紧张,限时限量供水情况常有发生。

  小时候,我常常挑着水桶跟在大人后面到处找水源,有时要从离家几里地远的地方挑水喝。那时候,我们饮水一靠天、二靠地——靠天上下雨蓄水、打井抽地下水。

  水缸是我们村每家的“标配”,用来接雨水、储存多余的水。为了“解渴”,我们经常自发组团打井,抽取地下水。桐木村几百户人家的村子,已打了上百口大大小小的井,有的已抽不出水,废弃了。

  近20年来,政府对我们喝水的事情越来越上心,我们喝的水也变得越来越甘甜。

  后来,政府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我们村接入了邻近乡镇水浸坪乡水浸坪水厂的供水管网。水浸坪水厂水源来自附近的小型水库曹岭水库,是一个日供水能力1000吨的小水厂。

  但喝水仍要看天,只要10天不下雨,水库蓄水不足,水管里就放不出水了。

  2022年,武冈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延伸到了我们村。通水当天,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从水管里喷涌而出,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我带头放起了鞭炮。

  去年,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提质改造后,接入了日供水能力达万吨的武冈市高原水厂,同时管网还与可蓄水1700万立方米的东风水库连通,水源稳定充足。去年,村里的自来水稳定供应后,我抡起锄头将家里的水缸砸了。

  如今的我,天天有好水煮好茶,日子惬意得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梁珏 整理)

  无障碍改造,帮我告别“板凳人生”

  讲述人:向民志 泸溪县潭溪镇小陂流村村民,53岁

  因为先天性双下肢残疾,我从小靠板凳“行走”。去年,经过家庭无障碍改造,我出入可以靠电动轮椅,终于告别“板凳人生”啦。

  从小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像其他小伙伴那样到处玩耍,书是我最好的伙伴。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成年。2016年,我开办了一间名为“明志”的书屋,将自己的全部藏书,包括父亲的藏书都放到了书屋,希望为山村孩子点亮求知的灯。

  我所在的村庄,山连着山,道路崎岖不平。我的住所与“明志书屋”虽然前庭连着后院,但因为有坡度,轮椅根本无法通行,出行还是必须依靠板凳行走。常年如此,我早已习惯,但遇到下雨天,要挪动板凳就无法撑伞,往往很狼狈。以前,有父亲照顾衣食起居,倒也没有感觉到太困难。2018年父亲离世,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看着屋檐底下支起的烧柴的铁灶,我默默叹气,做一顿饭对我来说,太艰难了。

  我的状况得到了湘西州残联、泸溪县残联的关注。2023年,我成为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象。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无障碍改造,5月动工,9月完工,为我解决了出行难、做饭难两大难题。

  房前新增了3个坡道,连接起了住所和两栋“明志书屋”,其中一条5米多长。刚开始这个坡道没这么长,工作人员看到电动轮椅还是无法“爬”上去,于是又返工加长,降低坡度。还有一间量身打造的厨房,柴火灶升级成煤气灶,0.7米高的低位台面,正适合我,洗菜、切菜、炒菜都很顺手,这下做饭不愁了!

  现在,我每天操控州残联特地为我配的电动轮椅出行,解放双手,爬坡不费力,感觉日子就跟轮椅一样,得心应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沙兆华 整理)

  就读芙蓉学校,我的理想从打工变成了考大学

  讲述人:侯俊毅 怀化市中方县芙蓉学校六年级学生,12岁

  今年下半年我就要读初中了,很舍不得我的学校,初中我还想继续留在这里读。

  我的家在中方县铁坡镇,那里被大山包围,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天不亮就要起来。学校很简陋,就是几间教室,课桌也破破烂烂。

  2020年,我随父母易地搬迁到中方县城,9月份转入芙蓉学校,一所专门招收农村困难学生的学校。

  第一次走进这个学校,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里与我之前就读的学校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从来不知道教室可以这样宽敞明亮,也不知道学校里除了教室,还会有机器人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更没有看见过塑胶跑道、足球场。我心里想,这个学校可太“豪华”了,我太幸运了!

  转学之前,我的理想是和表哥一样,初中毕业就到外面打工,一个月有几千块钱工资,下班后可以玩手机、玩电脑。

  转到芙蓉学校后,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我就被迷住了,它竟然可以跳舞,太奇妙了,更奇妙的是,可以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听我的话”,太高级了!跟这个相比,单纯玩手机刷短视频什么的简直弱爆了。从此,机器人把我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迷上了编程,加入了学校机器人社团,现在能编写出一连串的字符操作机器人了。 

  在去年学校举行的学生科技节作品展览上,我自己编程,表演了机器人操作,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阵阵掌声。班主任粟老师鼓励我说,只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在机器人领域前途无量。老师的话给了我动力,我也改变了理想,不去打工了,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在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领域做出点成绩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毛洪进 整理)

  感谢“两癌”检查,让我捡回一条命

  讲述人:李洁霜 株洲醴陵市浦口镇花椒村村民、醴陵市九八公益协会负责人,56岁

  去年5月,醴陵市妇联通知我,带领一起做公益的姐妹去做“两癌”免费检查。知道这个惠民举措已经有几年了,但我坚信自己身体好着呢,就一直没去过。那天也凑巧,想着既然是我领队,那我也带个好头,检查一下。

  检查之后不久,妇幼保健院发短信让我再去复查一遍,我没当一回事。没过多久又来了电话催我去复查。为了打消心头疑虑,我去株洲市里的大医院检查。

  结果查出来是宫颈高度病变,有癌变可能。晴天一声霹雳,我一下子慌了神。

  前几年我们这儿有人也查出病变,采取保守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拖到最后变癌症了。所以当医生建议我做切除手术时,我拿定主意,一定要手术根治。手术很顺利,出院后经过慢慢调养,身体也在恢复中。

  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那天妇联通知做检查,想都不敢想现在身体发展到啥情况。其实,很多人跟我一样,坏事没落到自己头上就不上心,要感谢妇联搞的“两癌”检查这个项目,让我捡回一条命。

  我的儿子张运曾是云南芒市公安局的一名民警,2013年下班途中与盗窃嫌疑人搏斗,身中8刀,不幸牺牲。曾经我以为自己挺不过去。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下,通过做公益,我从丧子之痛中走了出来。

  现在,我作为“两癌”免费检查的受益者,将生命健康看得更为重要。平时,我为资助的孩子普及生理健康知识,带她们接种HPV疫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提高意识,早检查早放心,早治疗早痊愈。

  我跟患癌的姐妹们说,厄运来了,也要勇敢面对,更何况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整理)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