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民族乡村一个都不能少。”郴州市现辖10个民族乡镇和43个散居民族村,民族地区总人口30余万,是全省散居民族工作重点市州之一。今年以来,郴州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建立对口帮扶民族乡村机制,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据了解,该做法在全省尚属首创,省民宗委近日对郴州这一做法给予肯定。
正视差距补短板
西山瑶族乡是临武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近些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光伏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唱响“水美旅游+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莽山瑶族乡位于宜章县最南端,先后承办了2019年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2020年首届中国山岳无障碍旅游(莽山)大会等大型节会,有力宣传和推介了莽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桂东县清泉镇中坑畲族民族村围绕畲族“山歌”,“青麻”服饰,“米酒”小吃、“三月三”开耕节等特色民俗,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
……
尽管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欠账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与非民族地区相比,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郴州市委统战部在调研中发现,从2021年数据看,全市10个民族乡镇平均生产总产值为4.19亿元,非民族乡镇为11.04亿元;民族乡镇平均公共财政收入为2506万元,非民族乡镇为8015万元;民族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万元,非民族乡镇为2.258万元。
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先后召开市委民族工会议、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以及多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市委书记吴巨培明确要求“建立全市民族乡村对口帮扶工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阚保勇在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宣讲调研,提出打造“四美瑶乡”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对口帮扶出实招
今年9月,郴州市委、市政府出台《郴州市对口帮扶民族乡村 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的工作方案》,对全市对口帮扶民族乡村工作作出安排。10月14日,全市对口帮扶民族乡村工作部署会召开,全面启动对口帮扶民族乡村机制。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欧阳锋,副市长彭生智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部署,郴州按照“分级负责,市里负责民族乡,县市区负责民族村”原则,由市委常委会议组成人员和联系民族工作的副市长牵头,30个市直相关单位对口帮扶10个民族乡镇;北湖、苏仙、桂阳等9个县市区按照属地管理,对口帮扶43个散居民族村,着重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5个方面开展帮扶,努力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样”目标。
为此,郴州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对口帮扶民族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范围,并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介对口帮扶工作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
子落棋盘,清脆有声,扶持政策“含金又含情”。今年以来,郴州市民族地区已新建改建学校3所、卫生院3所、文化站2所、图书馆(室)6所、广播站(室)6所。在市级层面的示范和推动下,短短两个月时间,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为民族乡村统筹安排2023年度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共180余个,涉及帮扶资金3.18亿元,有力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获评“全国首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点”;临武县西山瑶族乡、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寿水村、桂东县清泉镇中坑畲族民族村获评“湖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点”。(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