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杨颖
5月16日,在长沙麓谷科技园一家叫长沙高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型车间里,记者见到了来这里赶制毕业作品模型的范石钟。因为获评“201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2岁的范石钟成了明星,可他实在太忙了,各种与设计无关的采访事宜只能见缝插针。
“对设计的自信和勇气,让他站到了国际的领奖台上”
这个还“躺”在范石钟电脑里的毕业作品模样很不规则,但上窄下宽的设计恰到好处,多个侧面给人想象空间,背面几圈荡漾的水波纹、几滴饱满的水珠,简单,清爽。
这个作品不一般,它还是我省2014第四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要用到的奖杯,这让他感到责任重大,“昨天晚上又完善了各种细节,直至今天凌晨4点多钟。”
“设计元素越简单越好,我这次的设计元素就只有一个,水,契合出水芙蓉这一主题。”范石钟认为用来颁给设计师的奖杯,要和大家平常看到的不一样,像他获得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奖杯是个不规则的方柱体,中国设计红星奖的奖杯更特别,弯折的半颗红星。
由省政府主办的“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4月刚刚启动,范石钟就读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是主要执行单位,“这次执行负责人是我的毕业指导老师季铁副院长,他知道我参加国际大赛的经验比较丰富,邀我来设计奖杯,撰写参赛赛制的初稿。”范石钟说,往届的奖杯,每一次造型都有改变,这一届起,组委会就准备固定使用同一种奖杯了,为了设计好,已经构思了几十种草图。
“这一次参加组委会的工作,就不会再参赛了。”这一决定对于这个参赛大王、“获奖专业户”来说,有点困难。“这次是大型国际性赛事,我们要把它办得像德国红点设计大赛那样有影响力,估计会收到1万多件设计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国外设计人员参赛,请的评委也全是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若能得到他们的评价和指点,比较难得。”
范石钟设计的第一笔奖金是大一获得的,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创作大赛,设计了一套民族风的首饰,得了1万元奖金。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潜能,但随后的竞赛之路并不平坦,直至大二上学期结束,他参加各类工业设计比赛10几次,却没一个得奖。“大一得奖,是偏艺术的比赛,与工业设计不太沾边,其实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很欠缺。”
“我从小就吃过不少苦,这种经历让我不害怕任何困难,失败不要紧,关键要懂得总结。”他潜心研究那些获奖作品,看它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向,了解比赛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每一次参赛,他会认识很多获奖的同行,赛后就主动找他们“学艺”,也请院里的老师指导,“奖没拿成,经验却丰富了。”
大二下学期,范石钟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大奖,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成为当时全球获此奖项的最年轻设计师。“此后参加的国内外20多次设计大赛,就全都能获奖。可以说经过这几年,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某个作品是不是好作品,预估它能不能获奖。这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我总要筛选很多个作品,才能挑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去参赛。”范石钟说在工业设计界有个规律,30个作品中才能出现一个好作品,所以他每天在做的事就是想方案,想点子。
说了这么久的工业设计,其实范石钟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学院2010级年级长肖瑞跟他同班,她告诉记者,班上像他这样跨专业去参赛的同学很少,“可以说他很聪明,自学能力比较强。”
“学校有个传统,低年级‘蹭’高年级的课,我大一开始就去‘蹭’高年级的工业设计专业课。我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但不学习又设计不出好作品,这逼得我去‘蹭’。”范石钟不仅蹭课,还自费学习了建模课程。
在年级辅导员孙喆眼里,范石钟是个勇敢的孩子。“很多学生面对重大赛事,会怕自己的作品不能参加这么高级别的比赛,怕入不了指导老师的法眼,但他从来不怕,设计出了作品,就勇敢地拿去请老师指导,也能承受老师的批评,随后就敢拿去参赛。是他这种对设计的自信和勇气,让他站到了国际的领奖台上,比学这个专业的学生还要厉害。”孙老师还提到,范石钟家境贫寒,而学艺术花费很大,加上设计比赛所需的模型费、有的国际大赛动辄几千元的报名费等也很压头,但他通过奖学金、参赛的奖金以及为企业做设计,坚持着自己的目标。
“如果有一个好作品,以此为起点融资创业,就能设计师说了算”
“前一阵子,家里搞拆迁,房子下面挖出了青铜镜之类古董。”范石钟老家在陕西省眉县的槐芽镇,地道的古文化村落,让他从小就接受剪纸、脸谱、皮影戏等民间文化的浸润。范石钟说:“我爷爷很会画国画,在他的影响下,小学六年级时我就在学校办了国画展。”
“我喜欢传统的东西,我也喜欢把它作为我的设计元素。随着设计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也越来越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最近范石钟设计了一个叫“编钟”的作品,灵感就来自这种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由整排庞大厚重的青铜器组成,却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他的“编钟”只有录音笔大小,上面有一排按键控制着不同的编钟乐音,操作时打开开关,只要跟着逐个闪亮的按键灯按下去,逐个发出的乐音就引导人弹出一首完整的编钟乐曲。“我在里面设置了几首编钟代表作,如果开发成旅游文化产品,就可以让游客在游戏中了解编钟的乐曲和文化,批量生产的话很便宜。”
范石钟高考时作为艺术考生,专业考试拿到了8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最终选择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进来以后,更喜欢这个学校了,岳麓书院的书香气质吸引着我常去那里转转,不少作品都是在那里构思出来的。”
已经被学校保送读研的范石钟,现在考虑更多的,是争取去设计水平发达的国家做一两年交换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我们学院的办学,就是要培养既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型人才。在何人可院长的争取下,请的外教一年比一年多,让我们受益匪浅。”
想要出国学艺,还在于范石钟读研的专业再一次跨界,数字与交互设计。“是现代科技、互联网与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结合衍生的产物,能设计像微信、打车软件之类的智能产品。这个专业国内刚起步,但今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很深刻。”
“出去学习也是要设计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能够登上国际舞台,也要出苹果、微软公司那些风靡全球的设计。我们总是在谈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里面就离不开设计复兴。”范石钟说,中国古代的青花瓷、青铜器等,都是至今仍令世界膜拜的顶尖设计作品。
范石钟认为,中国的设计师不能大展拳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板说了算,很多老板会要求成本最小又最赚钱的设计,而抄袭的总是花钱最少。“做设计的目的是要造福人类,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只能是设计师自己创业当老板。”
设计创业,成了范石钟口中的新名词。“如果有一个好作品,以此为起点融资创业,就能设计师说了算。”他通过国际大赛认识的几个设计师,都利用自己的设计成功融资,再投入生产,让好设计真正走向市场。“等时机成熟了,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设计是知识的产物,不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在年级长肖瑞的印象中,范石钟很乐于助人,同学有关专业上的问题找他请教,他都挺乐于分享。年级组织的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出谋划策。在学院组织“榜样的力量”之类讲座中,他担任讲师,精心准备课件,跟同学们分享获奖的经验,参赛的规则、注意事项等。
“我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何院长指导的,获奖之前,我有相当多幼稚的设计他也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愿意把他教给我的东西教给我的同学。”
范石钟现在负责着学院的乐思工作室,有20多个学生成员。“工作室是学院的一大特色,乐思工作室2009年就成立了,最开始由老师带队,后来学院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自己管理自己设计,更加快乐地思考。”范石钟目前为成员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他们做竞赛设计的辅导把关,“但现在得奖的不太多,还要给他们更多的训练,要提高他们的设计动手能力。”
“我们设计学院的DNA(基因)就是动手能力。” 年级辅导员孙喆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学院都有一个本科生的作业展,老师和学生开办的工作室、工作坊名目繁多,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我最想跟同学们分享的是,动手设计能让我接触到很多知识。” 范石钟说,他每设计一个作品,就要去了解它的历史、技术等各种信息,拜访很多工厂去了解生产流程,去查阅它已有的所有好设计,避免雷同。“可以说每设计一个作品,知识面就拓展到那个领域,你学得越多,设计的作品也越好,设计是知识的产物,不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