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岁组儿童患龋率达50.8%,5岁组儿童患龋率达71.9%,5岁组儿童患龋率比10年前上升了5.8%。很多家长不解:为什么我家孩子不吃糖也会长蛀牙?那么,究竟哪些原因会引起蛀牙?如何预防蛀牙呢?
四大因素导致长蛀牙
蛀牙又称为龋齿,与微生物、饮食、宿主、时间等因素有关。1)微生物:致龋菌是口腔内附着在牙面上的微生物,它们能酵解含糖食物产生有机酸。2)食物: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就是细菌酵解的过程,其终末产物是各种酸。随着食物越来越精细,增加了龋病的发病机会。3)宿主因素:指宿主对龋病的易感程度,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齿的结构与形态,全身状况等。4)时间因素:龋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从致龋菌附着,到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再到牙釉质脱矿等过程均需要时间这一因素参与。
不吃糖也会长蛀牙
临床上经常遇到家长问:都限制孩子吃糖了,为啥还是长了蛀牙?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糖,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单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双糖(如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寡糖(低聚糖)、多糖(主要是淀粉和非淀粉多糖)的总称;糖则包括所有的单糖和双糖。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糖属于碳水化合物,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如谷类食物一般含有淀粉,属于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吸收后会变成葡萄糖,而不是食物本身含有“糖”。因此,即使孩子不吃糖,也会诱发蛀牙,建议幼儿减少含糖食品的摄入,不喝碳酸饮料,1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喝果汁。
乳牙龋病危害大
龋齿对儿童的危害超过成人,那种认为“乳牙迟早要换,不需要治疗”的观点是错误的。
乳牙龋坏后会导致牙体缺损,尤其是乳磨牙发生龋坏时,咀嚼功能会明显下降,继而影响儿童的消化吸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偏侧咀嚼的习惯,面部发育不对称,影响美观。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根尖周炎,炎症还会影响恒牙胚及周围牙槽骨,导致恒牙发育受影响、局部牙槽骨破坏,严重者还会引发错颌畸形。此外,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乳牙的早失还会影响发音。
五个方面预防蛀牙
1)注意口腔卫生。清洁口腔的方式有漱口、刷牙、牙间清洁、刮除牙结石等,其中刷牙最为重要。儿童一般建议采用Fones(圆弧)刷牙法,宜选用小头、刷毛较软牙刷,每2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2)纠正不良口腔习惯。一些不良习惯,如喝夜奶、口呼吸、吮唇、单侧咬合、伸舌等,都会影响口腔自然防御能力,导致龋齿、错颌畸形等,应及时干预纠正。
3)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常用方法是定期涂氟和进行牙面的窝沟封闭术。氟化物有助于龋坏牙面的再矿化,是预防龋齿的主要成分,建议儿童每3~6个月涂氟一次。窝沟封闭术是一种无痛、无创伤的龋齿预防方法,能够阻止致龋菌及酸性代谢物对牙体的侵蚀,建议半年做一次。
4)提高口腔健康认知。学龄前儿童是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存在独立性及自控力差的问题,父母应提高自身口腔保健认知水平,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5)定期口腔检查。婴幼儿在第1颗牙齿萌出后的6个月内应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判断牙齿及口颌面部发育情况,并评估患龋风险。患龋风险低的婴幼儿每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患龋风险高者每3个月进行1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疾病,及时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口腔科主任医师 李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