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描述】
韩某是一位40多岁的男性,因患有小细胞肺癌到医院住院接受化疗。这是他第4周期的化疗,主管医师给出的化疗方案是输4天化疗药物,加上复查,要住院一周。家住外地的韩某显得有些焦急,但还是坚持完成了这一期的化疗治疗。
在住院期间,主管医师逐渐察觉到患者的医从性较差——压根儿没吃过开的降糖药,因红细胞低医生给开的升血丸也不吃。主管医师去问他为何不吃药,这位患者的回答是:血糖高、红细胞低都是服用化疗药引起的,如果不化疗了,就不会有这么多指标异常了,这些“无关紧要”的药不吃也罢,毕竟是药三分毒。
面对这位蛮有个性和主张的患者,年轻的主管医师显得很无奈,一时间又说服不了他。出院时,患者坚决不让主管医师给开降糖药和升血药。于是,主管医师只好向上级医生汇报,上级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似乎也不顺畅,只能作罢。
到了第5周期的化疗时,经复查显示患者的病灶并未缩小。韩某这次就诊特别着急回家,上级医生决定换一种新的化疗药物方案——只需要一天,一来看看患者对其他化疗药物是否敏感,二来满足他着急回家的心情。患者对这种治疗安排很满意。
患者来医院进行第6周期化疗时,对主管医师说,因为自己要参加朋友的婚礼,希望仍沿用上次的只需一天的化疗方案。复查和评估结果是,肿瘤依然没有缩小,肿瘤标志物指标反而上升。患者得知此“坏消息”后,感到震惊和失望。他表示自己不着急出院了,并与主管医师商议,想调整回原来4天的化疗方案。上级医生认为,新的治疗方案只进行一个周期就进行调整,这不符合治疗原则,下次复查无法评估化疗效果。主管医师跟患者及陪伴的妻子充分沟通后,没有调回化疗方案。患者继续进行1天的化疗,之后出院。
【伦理评析】
临床决策对医患双方而言均是一门融入了知识、技艺和德行的艺术。在复杂多样又灵活多变的医患互动关系中,如何对处于特定病情阶段的患者作出最适合的临床决策,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临床决策似乎是医生分内的职责:患者有病就医,医生根据诊断结果、临床操作规范和行医经验,制定诊疗方案,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医生在做临床决策时也受到患者病情、医疗条件、医生观念,以及患者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患者偏好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该案例中,对于处在患者角色的韩某来说,来医院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化疗。主管医师根据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他制定了化疗的方案。患者韩某凭借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选择偏好,即拒绝吃降糖药、升血药。显然,在血糖、贫血相关问题上,主管医生为了避免激化医患矛盾而违背了自己的专业意愿。
不过,本案中的主管医师和上级医师并非无原则地迁就患者的请求。韩某是因小细胞肺癌而住院的,如果主管医师由着患者的意愿选择方案,而不行规范化疗可能加速恶化进程,会损害患者的最佳利益,也违背了医学治病救人的初衷。
作者:张新庆 来源:健康报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