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湘茂 通讯员 李欣钰 李玲
10多年前,出生在株洲醴陵市茶山镇(原转步乡)一户山区家庭的张培祥以亲身经历创作的《卖米》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发表后引起较大轰动,被誉为北大才女。文中提及卖米换钱给父亲买药治病。
10多年后,健康扶贫号角在湘东大地吹响,她家乡的父老乡亲又面临怎样一番健康体验?6月中旬,本报记者深入醴陵市乡村,采访村民、卫生院医务人员、志愿者,记录下许多感人的健康扶贫故事——
一
从醴陵市区到该市均楚镇中心卫生院30余公里,从中心卫生院到周坊村村部约8公里,足足60多个弯道。夏日里,公路两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一派美丽的湘东山区景色。忽然,前方传来说笑声,弯道尽头钻出来五六名“红马甲”,正是该市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小分队。他们手提医学仪器和药物,径直向公路边的农户家中走去。
周坊村何家冲组7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何攸云的家正在公路边,他早接到村医周金花的电话在家等候了。
“血糖5.6毫摩尔/升,血压135/71毫米汞柱,心跳78,健康指数基本正常,注意保持。”志愿者之一的醴陵市中医医院(市一医院)外五科顾问、副主任医师李太喜在护士为何攸云检查后说。
何攸云与老伴黄月玲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上门入赘,小儿子6年前不幸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孙女。何攸云患有糖尿病,脚骨折动过手术;老伴黄月玲也患有糖尿病,后来一度恶化。2016年12月前后,村医周金花在每季度1次的上门随访时,发现黄月玲全身浮肿,不能吃东西了,立即建议何攸云送妻子到均楚镇中心卫生院检查,查出糖尿病引发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后住院治疗。病情又反复、加重,在中心卫生院的协助下转诊到市中医医院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前后住过5次院,病情总算稳定下来了。由于何攸云、黄月玲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在“一站式”结算后,剩余的986元由政府兜底。
医疗费用的问题解决了,但老俩口都有病在身,无人照顾,看医路途遥远,后期健康管理成了问题。幸运的是,“红马甲”上门来了,帮了他家的大忙。
上门志愿服务既然上了门,那就不能走过场。醴陵市健康扶贫创造性地推出“一户一册”、“一病一单”。
一户家庭一本《健康管理手册》,一种病一张单子。黄月玲所患的是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那么治疗、饮食、预防就明白地写在了“一病一单”上,记者看到饮食这栏,共有5项:低盐饮食,每日3克为宜;慎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桔子等;忌食高嘌呤食品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花椒等;慎用各类保健品。此外,该市还推出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健康体检、血常规、心电图、空腹血糖、门诊挂号、诊查全部免费。
二
“党的政策好啊,把健康服务都送到家里来了!”在张培祥的家乡,茶山镇石均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爱云感激地对志愿者说。
6月13日,醴陵市妇幼保健院2名志愿者与茶山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来到刘爱云家中,为她免费体检后发现她患有中度贫血,情况较严重。志愿者将刘爱云的情况登记在册,赠送了一些药品,反复叮嘱老人一定要按时吃药。又打电话给她儿子一家,督促尽快带老人治疗。
2018年,醴陵市卫计局和市红十字会联合下文,在全市卫计系统招募医护药技人员当志愿者,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公卫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和亲情式帮扶。招募书一发出,应者如云。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醴陵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医院、市二医院、市四医院等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共计97名志愿者参与。6月12日,该市健康扶贫志愿活动正式启动,至此,在该市均楚镇、沩山镇、茶山镇、官庄镇等地的扶贫路上,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与当地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了15支志愿小分队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
“扶贫志愿军要与基层手拉手,与队友肩并肩,与患者心连心,求效果实打实!”按照醴陵市卫计局党委的要求,目前,该市共在4个乡镇组建了健康扶贫志愿小分队,团队长由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担任,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名医生护士实施体检,根据检查结果提出诊疗用药建议,回答健康咨询,村医联系贫困户,大家分工协作,穿行在山林间,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
三
“周坊村贫困户共89户308人,我已经来了7天了,走了45户。”6月21日,李太喜告诉记者。他今年56岁,差几年就退休了。但招募书一来,他便报了名,不图名,不图利,只是山区农民需要他。
该市均楚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云波对市里的健康扶贫志愿小分队非常支持。他说,一个卫生院就40多名医护人员,组建4支小分队,每支队派出4个人,派出了16人,相当于1/3的家当。但是,我们愿意这么做,因为卫生院医护人员可以跟班学习,提高诊疗技术和水平。同时,将公卫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落到了实处,群众更加信赖我们。
醴陵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醴陵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095人,其中致病6700余人。由于乡镇、村(社区)医务人员少,该市通过组建小分队的模式是站在了预防的“上游”,不仅面对面向群众宣传了健康扶贫惠民政策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慢性病患者得到正确的用药求医指导,而且村民一旦患病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推动市里医疗机构专家资源下沉,让群众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专家医疗服务,群众反响蛮好。
山间小路,留下“红马甲”的脚印;泉水叮咚,伴随志愿者“医”路前行的步伐。6月的湘东山区,一支支“红马甲”在村里为群众健康奔忙着,奏响一曲曲欢乐和谐的民生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