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堪忧
建议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开展急救培训

    近日,长沙某三甲医院一名41岁的心胸外科医生晕倒在健身房厕所里,几分钟后才被保洁阿姨发现,120在报警后20分钟赶到。期间28分钟无人给他做紧急心肺复苏,也没人知道抢救的黄金4分钟。由于没有及时实施急救措施,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无力回天了。这位挽救过无数心脏病患者的医生因心脏问题再也没能站起来。

    “街边晕倒、救助不及时、青壮年猝死……”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让人叹息。在众多公共突发事件中,猝死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心脏骤停”。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统计,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即平均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心脏猝死,但心源性猝死人群成功抢救率不足1%,因为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分钟,白金抢救时间为10分钟,如果超过10分钟则很难救活。而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都发生在院外,待120医生赶到时基本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屡见不鲜的猝死事件,暴露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堪忧。当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绝大多数民众除了等待救援外束手无策,并不知道如何展开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因此,应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为此,国内著名急救医学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教授提出在伤病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的三个“一”理念。其中的“第一目击者”主要是学习以救命为主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经过规范培训后可以在现场对伤病患者进行救护工作,成为社区民众开展“自救互救与他救”的重要力量。祝益民表示,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能成为“ 第一目击者”。但有数据表明,我国真正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不到1%。

    公众急救知识缺乏的最大原因,是法律和制度层面没有强制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救护培训。有识之士呼吁,现在急救新概念已将施救者从传统的医务人员拓展到经过培训的现场公众,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化急救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开展急救技能知识培训。要将急救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员工培训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特别应在重点人群,比如警察、教师、保安、机场工作人员等公共服务行业中,展开一定比例的急救教育和培训。同时带动全社会学习急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

    记者 尹慧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健康·要闻
   第03版:健康·服务
   第04版:健康·要闻
   第05版:健康·资讯
   第06版:中医中药
   第07版:家庭医生
   第08版:饮食营养
   第09版:育儿宝典
   第10版:专病论治
   第11版:药械指南
   第12版:生活百科
   第13版:女性保健
   第14版:养生健体
   第15版:医学前沿
   第16版:心灵家园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堪忧
卫星诊所美国医生为你看病
用纳米补片修复梗死心肌
为罕见“外心人”“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