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医中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寒易除
一湿难去

    50岁的李叔叔患颈椎病已有十多年,前段时间连日下雨,房屋内有严重积水,湿气较重,加上吹风扇受了凉,颈部胀痛不适明显加重,并且活动受限。他到医院拍了个颈椎片,结果较前变化不大,医生考虑与最近天气变化有关,属中医“湿邪内侵”,给予中药方“羌活胜湿汤”内服,配合针灸治疗,李叔叔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

    62岁的左阿姨最近因为头晕来医院就诊,医生通过问诊得知,左阿姨不仅头晕,同时伴有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一看她的舌头,表面附有一层厚厚的白苔,医生判断她属于中医“脾虚湿盛”,给予了“参苓白术散”加薄荷、菊花以健脾祛湿、清利头目。3天后,左阿姨的头昏、乏力、纳差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湿气有“外湿”

    与“内湿”之分

    近期,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涝过后,各地多处积水,空气湿度很大,属于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的“湿邪”泛滥的时期,需要引起重视。

    中医的“湿”是对一种病理性质的抽象概括,有“外湿”与“内湿”之分。人体处在湿气较重的环境中,与水湿过度接触,很容易导致湿邪内侵而发病,此为“外湿”。而“内湿”的产生则相对复杂一些。中医认为,人体的水液是在阳气的推动下正常运行的,其中,肺是水之上源,胃是水谷之海,脾是水湿运化的枢纽和动力,三焦是水液的通道,肾、膀胱是水液的排泄系统。如果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体内水液运行失常,使水湿泛滥或积聚,并进一步影响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而发病。

    湿气致病有哪些表现?

    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都具有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因此在症状表现上比较接近。《黄帝内经》中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是说,湿邪上扰可以使头昏沉、不清醒,如同被什么东西包裹住一样,甚至面部浮肿。另外,还可出现不思饮食、腹胀、口中粘腻、恶心呕吐、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女性白带粘稠腥秽、腰背四肢酸胀疼痛、水肿、沉重、屈伸不利、四肢乏力、嗜睡、畏冷等不适。

    需要强调的是,湿邪很少单独为病,而是常常与其他致病因素“狼狈为奸”,因此又有“寒湿、湿热、暑湿、风湿”之分。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偏寒还是偏热的最好办法就是看舌苔:晨起漱口后,在自然光线下,如舌苔白腻,则多为单纯水湿或偏寒湿,若舌苔黄腻,则多偏湿热。

    体内有湿气如何调理?

    中医有句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是因为湿性黏滞,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复杂,迁延难愈。中医祛湿有健脾渗湿、温阳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祛风胜湿等多种方法,且有许多祛湿良方。

    对于体内有湿气的人,平时可以多食用一些赤小豆、薏米、淮山、冬瓜、鲤鱼、绿豆等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或在烹饪时放入白豆蔻、砂仁、草果、花椒、山胡椒等作为香料,或用黄芪、茯苓、白术、苍术、陈皮、佛手、扁豆子等药物做药膳。

    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节制饮食,避免过食生冷以及过于甜腻、高脂肪的食物;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避免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增加运动量,适当出汗,有助于排出湿气;保证睡眠,规律作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压力。

    长沙市第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湛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健康·要闻
   第03版:健康·服务
   第04版:健康·要闻
   第05版:健康·资讯
   第06版:中医中药
   第07版:家庭医生
   第08版:饮食营养
   第09版:育儿宝典
   第10版:专病论治
   第11版:药械指南
   第12版:生活百科
   第13版:女性保健
   第14版:养生健体
   第15版:医学前沿
   第16版:婚恋家庭
千寒易除
一湿难去
祛风除湿醉鱼草花
■千家药方
慢性咳嗽 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