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4日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提早至少4岁。
研究发现,住院心衰患者中49.4%有冠心病,11.2%有陈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占19.9%,瓣膜性心脏病占17.6%,近三成患者存在房颤。感染、劳累过度或应激反应、缺血是急性心衰发作的前三位诱因。我国心衰患者对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应用比例低。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出院后使用率分别仅为54.7%和50.6%。在心衰再入院方面,上述患者平均每年每人住两次院,每次住院平均每人花费7000元-9000元。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其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衰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心衰患者发病年龄提前,主要是因为我国心衰危险因素控制较差,诊断不及时,对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这些最重要的前期疾病认识不够充分,控制和管理不到位,患者诊治不及时,控制不理想,从而引发心衰。
心衰在早期有许多征象,如劳动或上楼梯时,发生呼吸困难;睡眠时突然呼吸困难,坐起时又有好转;下肢浮肿,尿量减少;没患感冒却咳嗽、痰多、心慌、憋气;失眠、疲乏、食欲减退;病情加重,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紫绀,但发作后,又马上恢复正常;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呼吸极度困难,有窒息感,咳嗽,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对上述症状如有1到5项能对得上号者,为早期心衰的典型表现,应引起注意。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这些人是心衰的高危人群,对他们来说,掌握以下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定期检查 这是高危人群预防心衰的方法之一,可定期进行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这有助于医生早期正确诊断心衰,及时治疗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阻止、延缓心衰恶化,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效治疗原发病 通过原发病的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也可防止心衰的发生。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为自己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进行康复和预防。
预防感染 感染是高危人群出现心衰的常见诱因。高危人群应该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感冒引起肺部感染。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患者日常自我管理,规范用药,定期检查血压、心率,定期复诊,根据医嘱调整用药量。合理控制液体输入,包括汤、茶、奶、粥等,保持一个轻口渴的状态;同时控制食物摄入量,一般保持七八分饱;运动要适当,以散步为主,减少激烈运动。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颜素岚
主任医师 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