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团队研制出一种“万能血”,可以不必考虑血型,灌注给任何一名患者——方法就是“给细胞穿一件衣服”。研究人员称,“万能血”将对临床输血,特别是对紧急情况下稀有血型患者的施救具有很大意义。
献血与用血,双方须血型匹配,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日前,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万能血”,可以不必考虑血型,灌注给任何一个病人。这意味着,不匹配血型之间的输血受血将成为可能。而他们的方法,就是“给细胞穿一件衣服”。这一制造“万能血”的新途径,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化学科学》作为亮点工作报道。
血浆抗体凭“外衣”看血
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决定的,如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带A型抗原,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带B型抗原。进行输血时,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会识别供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也就是红细胞外面的一层“衣服”,如果血型不匹配,抗体就会把它们定义为“外来物种”,并向它们发起进攻,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还会致命。
给细胞“穿衣服”
6年前,唐睿康团队受鸡蛋壳保护鸡蛋的启发,想到一种给细胞“穿衣服”的方法。论文的第一作者,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转化医学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说,他们希望在实验室中创造出带“壳”的细胞,科学家们称之为“细胞表面工程策略”—— 这种策略被用于对红细胞的改造,给要输入的红细胞“穿衣服”,让它们“骗过”受体细胞表面抗原。最终,研究人员找到了合适的“外衣材料”——聚多巴胺,并将其精确地“穿”到了红细胞上,另辟蹊径造出了“万能血”。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生物材料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弗·贝廷格认为,为细胞“穿衣”的概念非常灵巧。而且所得到的聚多巴胺层的组成单元也是人体内原本具有的物质。
“万能血”还需进一步实验
“衣服”挑好了,那穿上新装的血能不能配得上“万能血”的称号呢?根据体外实验证实,“穿新衣”的血液在错配的情况下,没有产生抗原反应,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依然保持不变。在小鼠试验中,“万能血”的红细胞同样保持着原始红细胞的行为特征,拥有类似的生命周期,即便经过多次输血,也未激起受血者的免疫反应。
“如果储存大量‘万能血’以备紧急情况快速输血之需,或者用于应对稀有血型人群的血液储备不足,对于医疗卫生工作都将是无价的资源。”王本说,目前的研究只针对ABO血型系统做了测试,下一步非常有必要将该体系应用于“熊猫血”RhD血型系统。
尽管这一研究展示了令人兴奋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唐睿康教授认为,目前来说它仍然只是一项技术手段,要真正造福普通病患,还需要进一步的大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前试验,这样才能放心地使用。
周炜 陆冠均 朱涵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