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催眠药物应具备以下特征:迅速诱导入睡,不妨碍自然睡眠结构,白天无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无成瘾性和宿醉反应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性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相比,这类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在镇静催眠同时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痉挛等作用,长期服用不易产生耐受性,不影响正常的睡眠结构,对精神运动与认识功能无损害,不易引起反跳性失眠。所以,失眠的治疗应在病因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首选非苯二氮卓类的短效催眠药。
在临床上,有2/3的失眠患者所患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是,任何一种催眠药长期每夜服用,均会明显增加药物依赖、产生耐受性的风险,在突然停药时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失眠。由于72% 的失眠者其失眠并非每晚发生,所以,并不需要每晚服药。
目前所提倡的催眠药使用原则是按需治疗:即根据失眠的模式和特点,而提出的一种灵活的、非连续用药方法。建议夜间上床30分钟不能入睡、正常起床前5小时醒来无法再次入睡时,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使用;次日为周末时不要服药。对于严重失眠者,可两种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交替使用。
按需服药,可避免慢性失眠患者在他们可自行入睡时不必要的用药。可避免由于每日长期用药带来的药物依赖性、耐受性和成瘾性,为慢性失眠人群提供了长期治疗的可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沈扬